首页 >> 人事新闻 >> 正文

百年办学史 十年聚才路

发布时间:2019-12-31 16:09:26 浏览次数:

作者:宫立  审稿:侯永翠

日前,74名事业编制博士、52名合同制助理录用人选的入职手续办理通知,相继在校园网主页挂出,元旦节后即可办理入职手续,标志着2019年度学校各类人才招聘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

回望2019年,在突出重点、宽严相济、公开招聘、两级考核招聘制度实施的第10个年头,学校分别开展了2次事业编制教师招聘、2次合同制助理招聘、1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项招聘,共计19名引进人才、117名专任教师、106名合同制助理进入录用名单。他们之中有不远千里来华留学、并意愿长期留在中国工作的巴基斯坦籍博士FAHAD SHAH,有留学美国8年、立志回国发展的博士后阎辉,有我校毕业、联合培养留学2年并在国际顶尖期刊《PNAS》发表学术论文的高群,也有本硕均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教学助理魏沂轩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正是因为学校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的办学理念和“学者为上”的治学理念,营造出了风清气正、友爱和谐而又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川农大才能在持续拔高选拔标准的条件下,仍然吸引着众多海内外优秀人才慕名而来。

2018年,学校迎来了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后第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机遇与挑战并存,学校的人才引进也真正实现了从数量上的增加转向了质量上的提升。“放在10年前,一些硕士生都不愿意来校工作。而如今,海归博士没有一定学术成果,想来校当专任教师,跨门槛儿都很有难度。”这是一位在环境学院工作了14年的教授的肺腑之言,也是近十年来学校引才工作的真实写照。

十年间,如何拓宽高端人才引进渠道,如何实现校区间、学科间以及专业间师资补充的均衡化和差异化,如何做到更加合理和公平,学校立足办学实际和发展需求,以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以所招即所需为导向,严格规范选拔人才,严把人才“入口关”。在面对空余编制紧缺、编制使用申请困难的内外压力下,学校以加快建设“双一流”为契机,以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为导向,不断提升和扩大学校影响力,不遗余力向政策要空间,瞄准引进高端人才,聚焦海归延揽人才,以师资博士计划、“一事一议”引进人才、师资博士后、教学实验科研助理等多重方式、多条途径打通师资队伍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严格规范“选才”

校长郑有良在人才招聘考核面试会上多次强调,人才引进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各单位要把人才建设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严把人才“入口关”。要把好“入口关”,需要一系列行之有效并能持续实施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为此,从2009年春节之后的《诚聘海内外英才》开始,学校的选才工作也正式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迈进。“天下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断完善的制度”,十年间,在总结了好经验、借鉴了好做法的基础上,招聘引才工作的各项制度、方法随之不断革新和完善。

2010年出台《关于事业编制人事调配的暂行规定》,明确了学校师资队伍的补充必须经过公开招聘、学校—中层单位两级面试的考核程序,对应聘人员初选、学校考核面试、公示及审定录用等程序均作了详尽的规定,确保了学校新进人员岗位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

2014年,学校再次修订《事业编制人事调配规定》,对部分程序和操作规则作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如将中层单位的考评组人数由原7人增加到9人,增加了可根据工作需要为高层次人才特配具有博士学位的学术助手及招聘程序等内容,看似改动不是很大,实则隐藏着更民主、更公正、更严格、更科学的人事制度改革理念。

2016年,学校将《事业编制人事调配规定》和《四川农业大学事业编制人才招聘公告》再次修订,把引进人才和普通博士统一合并为事业编制人才的选拔,并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双支计划”,设置杰出人才、高端人才、拔尖人才、优秀人才、学术骨干、专任教师等六个层次,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完整,条例更清晰,操作更规范。

2018年,以迎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再次修订和完善《事业编制人事调配和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引进人才的遴选标准和原则,不断夯实我校事业编制人事调配与管理的制度性基础,为队伍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2019年,《师资博士后实施细则(试行)》发布,学校的人才引进工作向更高标准迈进,从直接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到师资博士后,不仅提高了人才选拔的门槛,也增强了在校教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对应于《事业编制人事调配和管理规定》,《合同制聘用人员管理实施办法》可谓姊妹篇,是学校近半数在岗教职工招聘、晋升、薪酬和管理等的纲领性文件,同样也经历了一路探索不断完善的艰辛历程,该办法2012年出台,先后于2014年、2016年、2018年三次修订,逐步明确了合同制助理人员的选拔与事业编制人员招聘“同步”,事业编面试考评组与合同制助理面试“同级”,编制内教职工与合同制教职工薪酬福利和晋升发展“并轨”,充分体现了学校以淡化编制和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破解人才困局,积极拓宽学校师资补充新渠道,突显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新增长点”。

学校的选才工作在文件制度的规范下,有效地排除了人情因素对招聘工作的干扰,确保了选拔结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十年来,近700名博士、550名硕士充实到教学、科研、教辅、管理与服务等岗位,极大的改善了学校的师资结构。

“双一流”建设为契机  瞄准高端“引才”

在近年的人才招聘考核面试中,“你为什么选择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与你以前工作的单位有什么不同?”,诸如此类的问题被频繁问及,应聘者的回答也多从最初仰慕“211工程”变成了如今办学实力逐步攀升的“双一流”。

学校近几年对“人才”的要求、界定和标准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术队伍建设成效日益显著,跻身“双一流”为学校引才条件的拔高提供了底气,研究内容被《Cell》《Science》等顶级期刊的刊载也为学校在海外引才提升了知名度。

梳理十年的招才引智工作成效,4名高端人才、4名拔尖人才、29名优秀人才、37名学术骨干、数百名优秀博士的加盟,在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带头引领作用,促进了相关学科发展,增强了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第一批高端引进人才陈学伟教授就是其中的亲历者和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由于受地域、行业、学科等多因素限制,要引进真正顶尖、高端的“成品”人才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学校经过多年的人才招聘工作总结,在考察中重点关注应聘者是否真正具有发展潜力,是否真有诚意扎根于学校,是否真心实意地想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形成了具有川农大特色的招聘引才模式,坚持不搞人才特区和高地,坚持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有效无缝衔接,引进人才、专任教师的报到率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学校师资队伍相对稳定,更是造就了一大批8085后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国家和省级各类人才支持计划不断涌现。

纵使一路艰辛,困难重重,学校人才引进工作改革的步伐也从未停息,唯有坚守初心,以本为本,持续探索,方能在新一轮的高校引才浪潮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以国际化办学为导向  延揽海归“聚才”

“双一流”建设为学校带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更多的挑战,在今年6月学校召开的国际化办学推进大会上,庄天慧书记明确指出国际化办学既是一流大学的基本属性,也是实现一流办学目标的必然手段。要求各单位准确把握新时代国际化办学的使命和任务,要依托学科引智计划等人才工程,重点引进一批海外“高精尖缺”人才,熔中西于一炉,聚众流而同归。

近年来,学校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主攻方向,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搭建各种平台,以多渠道多途径发布“英雄帖”和“招募令”,全面实施师资博士招聘计划。一整套的人才激励政策、和谐融洽包容开放的人文氛围,让很多海外人才瞅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激发了强烈的事业心和归属感,而这些引进人才结出的丰硕成果带来的辐射效应,聚集了更多海归博士的关注。

目前,学校先后聚集了美国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的数百位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海归”来校工作。合同制聘用人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也吸引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年轻“海归”硕士以聘用人员的身份踊跃加盟,成为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力补充和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止2019年12月,学校高级职称教师985人,比200812月的474人同期增长了108%,学校博士学位教师1078人(含拟录人选),比200812月的257人同期增长了319%

学校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用发展的眼光和静待花开的耐心选才、引才、聚才和用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很好地维护着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平衡协调和谐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模式,受到众多兄弟院校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十年的发展,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转化为师生发展的主观需要的历程,正如校长郑有良所言,持之以恒,坚持十年八年,就一定能大见成效。如今的川农大,将持续推进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继续持之以恒,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以共探“高精尖”的态度广开引才之路,广纳四方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