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荣萍 审稿:侯永翠 来源:人事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以博士后研究人员为代表的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以博士后研究人员为代表的青年人才发展注入了强大思想引领力量。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被学校确定为“抓落实”年。为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委和学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校大力创新发展博士后工作,进一步集约资源、凝心聚力,为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蓄势赋能。
搭平台建制度 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博士后力量
自1991年学校作物学被批准为西南地区唯一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来,目前学校共有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生物学、草学、农林经济管理、园艺学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数量位居省属高校前茅,设站范围涵盖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搭建了引才聚才高水平科研平台。
经过33年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博士后制度从无到有,博士后队伍逐步扩大,博士后工作成效逐步显现。学校博士后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围绕培养机制、经费投入、管理质效、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改革创新。顶层设计不断完善,2016、2018、2020、2022年持续修订《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管理机制更健全、招收渠道更畅通、薪酬待遇更多元、在站管理更优化、科研创新更赋能,形成了具有川农大特色的博士后培养制度,为博士后队伍加速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扩招收增质效 建设有创新活力的博士后队伍
博士后制度是青年人才开启独立科研生涯的重要积淀期、加油站。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博士后队伍建设,确立了博士后队伍作为学校师资队伍重要后备力量和创新人才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定位,将博士后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全局中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不断推动博士后队伍规模、质量、效能齐头并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博士后招收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博士后进站人数由2012年的6人增长到2022年的72人。近三年累计招收博士后142人,占学校1991年设站以来招收总数的52%。今年3月2日,通过学校官方新媒体矩阵、人力资源报、“四川人才”、“四川专家”公众号等校内外渠道多方发布《四川农业大学青年研究员招聘公告》,仅一个月内点击量突破3.6万人次。同时,还依托省委组织部、成都市人社局、雅安市委组织部组团大力拓展线下招聘,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学府开展招聘宣传工作,吸引了千余名青年学者交流,力争稳步扩大招收规模,着力提升博士后队伍整体素质。
选榜样树品牌 营造博士后干事创业浓厚氛围
2020年学校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顺利通过人社部的综合评估,获得3个良好、4个合格的成绩。以评促建,自评估后,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多维度的投入支持,大力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
2022年7月,学校成功申请承办四川省首批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了首届“天府农科博士后论坛”,设主论坛和三个分论坛,全国22个院所的千余名青年人才参会,知名专家、博士后代表共65人做学术报告,56位博士后获评优秀报告奖,营造了包容、活跃的博士后学术交流氛围,力争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川农大博士后学术交流品牌。
学校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全方位做好科研项目申报服务工作,获高水平科研项目资助取得新突破。近三年,获博士后基金相关项目资助累计49人次,资助经费近500万元。特别是,2022年兽医学流动站任梅渗博士后获得博管办“香江学者计划”资助,资助金额达72万元,实现了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零的突破。2022年作物学流动站陈宗奎博士后获省“博新项目”资助,资助金额40万元,同时成都市配套资助40万元,总资助金额高达80万元。
破五唯立新标 健全博士后考核评价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相关要求,2022年11月修订出台《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坚持破“五唯”、立新标,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博士后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代表作考核,鼓励多出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充分向用人单位授权,由单位成立以分管人才人事工作的领导为组长的博士后考核小组,自行不定期开展进站、中期、出站等全周期考核评价工作,建立健全博士后考核评价体系。
实行精细化全周期管理服务,强化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明确合作导师是博士后培养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从岗位发布、进站申请、学校初审、用人单位考察推荐、拟录公示、签约进站等程序,环环考核严格把关,对进站博士后全方位考察。强化进站半年内、一年后须完成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管理工作,为博士后开展后续研究工作指明方向、保驾护航。进一步拓展出站条件,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主持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等可作为业绩条件申请出站。逐步形成“导师—院所—学校”三级培育考核机制,进站公示、出站公开做学术报告等网络宣传和监督,大力营造了潜心科研、多维度评价考核的学术氛围,促进博士后队伍高质量发展。
借红利促发展 多元激励博士后快速成长
近两年,与博士后工作相关的政策红利密集释放。中央财政加大对“博新计划”、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和资助名额。省人社厅联合四部门制定《关于加快博士后工作创新发展的九条措施》,实施日常经费全覆盖,加大科研项目资助力度等。《成都市鼓励引进培育博士后人才实施办法》规定,给予博士后生活资助,专职两年20万元,在职两年10万元;对入选国家或省上“博新人才项目”,给予40万元的配套资助。
学校也坚持以岗定责、以责定薪,着力形成既有川农特色又有竞争优势的博士后岗位薪酬体系。学校对专职博士后实行特别、重点、一般等分类资助,分别给予年薪30、25、20万元。同时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对在站期间取得突出业绩的,学校、教学科研单位(流动站)、合作导师分别予以奖励。实行项目补助,大力支持和鼓励博士后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人才计划及科研项目,可用于生活补助及绩效奖励部分的,按规定叠加发放。开通职称评聘,进站次月认定为讲师,每年单列3个特聘副高级职称指标。鼓励优秀留校,在站期间业绩突出的,可单列申请学校事业编制教师岗位。一系列政策红利,进一步拓展博士后成长发展空间,推动博士后队伍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向体制创新要动力、向机制创新要活力,坚守博士后制度设立初心,将博士后队伍建设进一步与师资队伍建设一体设计、统筹推进,高效融入学校“十四五”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布局,做大做强博士后队伍,守正创新开创学校博士后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