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正文

【时政·理论】“川农大精神”若干“硬核”‍

发布时间:2020-07-11 08:36:09 浏览次数:

作者:杨志钢 审稿:江英飒

“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之际,学校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受到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人士高度赞扬。回望学校百余年曲折辉煌的历程,往事浮影,感慨良多。屡屡静心思忖“川农大精神”内涵,追溯其源,挖掘其实,今概其若干“硬核”,以为探讨和纪念。

百余年来,川农大之所以历经磨难百折不挠,还能创造出辉煌业绩,首先靠的是始终坚持“守正”。守正,意味着坚守正道,坚持按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办事。“政者,正也。”正之内涵,首当其冲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百余年来,学校一直秉承爱国、进步、革命的传统,顺应和坚守人类进步发展的历史大势,积极投身人类进步的事业。无论是政治领域的革命,还是科教事业的探索,始终不为逆流所扰、不为名利左右。在反帝反封建历史大潮中,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产生了江竹筠、王右木、胡其恩等革命烈士,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保持一致,成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更是长期以党的建设统领学校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已先后三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讲政治”成为川农大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时局如何动荡、时代如何更替,无论在战乱环境还是和平时期,川农大人始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守正传统,不忘“兴中华之农事”初心,牢记“强农兴农”使命。即便是在“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逆境,也不放弃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才有了文革后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下海经商”一时成为浪潮,川农人仍恪守本职、矢志不渝,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就。是为思想不惑、物质不迷、言行持正,川农人浑身正气与正能,终得勇创一流,成为四川高校的一面旗帜和标杆。

韧,不是不识时务的“刚”,亦非乡愿意味的“忍”,而是坚韧不拔、柔韧不折,刚柔相济的最佳结合,是对“光明前景”坚定信念和“曲折道路”辩证认识的有机融合。金戈铁马之时,江竹筠、王右木等9位烈士强心韧性,不畏强权坚守正义初心,遭受折磨仍顽强不屈。在前5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两进两出川大,办学地址数经变迁,川农人不抛弃不放弃;院系调整,学校西迁雅安,筚路蓝缕仍勇往直前;“反右”之时,数百师生被错划“右派”,仍坚持真理勇于抗争,彭家元、杨志农等竟至客死他乡亦不变初衷,英名永留。“文革”十年,师生力避武斗,分散各地仍潜心农业科教事业,一直未曾中断。十年间,即使学校被撤销,川农人仍离而不散,成为苦难时代之俊杰。俟宣布恢复办学,虽元气大伤但骨力强劲,方有后来再创辉煌。周开达、李实贲、黎汉云在雅安沙湾农田育出“冈·D”型杂交水稻新品种,颜济、杨俊良育出“雅安早”“竹叶青”等一批新品种和“繁六”“繁七”及其姊妹系,为后来斩获国家大奖打下坚实基础。开放之初,清贫得连皮鞋厂女工都不愿嫁的川农人,仍坚守七尺讲坛、圈舍麦田,作农业教科事业的守望者;新世纪以来,学校又经历“5.20”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2003年“非典”和尚未结束的“新冠”疫情……每一次灾难换来的都是一次新生。川农人的命运,如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困难压不垮、灾变更磨砺,终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靠的就是这种韧性与定力。

20年前笔者曾跟随采访刘长松教授诊断牛病,奶农就叫“牛教授”在牛棚边一起吃饭,牛粪的味道与饭菜的鲜香阵阵交替;在另一家奶牛场,牛不吃不喝,刘长松叫随行的研究生“看看屁股”,研究生把手伸进牛屁股拉出干结的牛粪,过一天奶农来电话“牛好了”。刘长松对我说,“牛也要便秘,农民不知道”。检视百余年历程,所以能守正、坚韧者,盖因川农人身上深厚的家国情怀,真正将“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融入骨髓,上爱国家,下爱百姓,友爱同志。故既能胸怀天下立志远大,以兴中华之农事、强农兴农为己任,居庙堂之高议国事,又能扎根大地近黎民,以深度参与社会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实行,深入田畴马厩解民困。早年之川农巨擘前辈如杨凤、颜济,舍优渥待遇及发展前景、冒追杀制裁之危险,毅然回国;院系调整之时,川农人舍天府之闲适安逸,怆然西迁白手起家,谓有深厚之爱国情怀。专家学者奔波于高山峡谷、出入于圈舍田野,心如阳春白雪、形同田夫野老,谓有深厚敬业情怀。入学界可谈高端,与黎民可同榻而卧,谈笑有鸿儒、往来多白丁,谓有深厚爱民情怀。身为四川农学院院长的杨开渠一到雅安,赓即率队展开生物资源调查,踏遍西康地区山山水水;周开达院士初到荒芜的海南基地,将石磨从雅安背到海南磨豆腐解决蔬菜缺乏问题;荣廷昭院士冒烈日在多营农场为玉米授粉,困了就在柴棚休息……论宏观,因有爱国家爱百姓爱事业之心志,论微观,故有无计得失、团结友爱之品性,凡事以义为先,义利兼顾,舍利取义。

我们党有务实的传统,首任总书记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务实”,于今乃是常见的集体精神,但在川农大却非泛泛概念,而是百余年秉持和传承的群体精神和行为特质,是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在学校的体现。川农大的实是全方位的,表现在思想务实、工作踏实、生活朴实,切合实际、勤奋实践、注重实效。正如川报记者言:“川农大过去取得的骄人成绩,是在‘川农大精神’的鼓舞下从田地里踩出来的、从畜禽舍里蹲出来的、从山林里钻出来的”。事业的厚实与生活的朴实、内心的厚实与外在的朴实,正应了先哲老子所谓“大成若缺”“大巧若拙”,故能“清静为天下正”,成为四川高校的一面旗帜。新时代的川农大,正将服务社会民生和师生民生相结合,学校改革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干就完了”,一代代校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实际行动“把文章写在大地上”,“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把务虚的事做实”,“专注一两个领域凝炼品牌”……一代代川农大师生秉持“严”“实”作风,以实际行动擦亮川农大招牌,成为“伟大梦想是干出来的”鲜活范例。及至今日,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巨幅海报仍矗立校园,时刻激励着川农人勇往直前。

“闯”,《说文解字》谓:“马出门儿”,“出头儿”。川农人秉持其义,百余年来不迷权威,不拘一格,不守陈规,开拓创新,勇创一流,敢于成功,印证了古语所言“以正守成,以奇制胜”之理。文革时期展开了关于真理的大讨论,颜济教授不迷信本本,指出“真理具有相对性”、“坚持真理是有条件的”,虽被关进牛棚仍坚持不渝。上世纪中后期,全球流行的水稻改良方法仍是传统思路,周开达、李实贲、黎汉云就是不信邪,从地理远缘选择冈比亚卡和DissiD52/37与我国早籼矮南特号杂交,最终育成获得国家大奖的冈·D型杂交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小秋教授独辟蹊径,由“热门”转向“冷门”,长期致力于淡水鱼类的研究,最终填了补我国水生动物营养研究在全国农业高校中的空白领域,以第一完成人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最近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川农大的“闯”,不仅是敢于自断后路、受得讥讽的“空间-方向”突破,更有数年数十年默默无闻躬耕一隅,坐得冷板凳、耐得寂寞的“时间-力度”突破,即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长期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从郑有良、朱庆、吴德、陈代文、李学伟到李明洲、卢艳丽、陈学伟、王静、李伟滔、冯琳……我校中青年科学家取得的成就,不仅反复为“开拓-创新”提供新佐证,更为“坚守-创新”赋予新内涵。相对于生活上的清贫与极简,川农人在事业上不满足于过得去,“要做就做最好”的闯劲,乃是川农人创造一流业绩和辉煌成就的持久动力。

“川农大精神”之丰富内涵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尽,姑以此若干“硬核”为其本质,亦谓“川农大风格”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