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正文

【专家风采】陈代文:赤子之心治学 霁月光风育人

发布时间:2019-10-12 16:51:48 浏览次数:

作者:杨雯 审稿:张俊贤 来源:宣传统战部

编者按:在川农大有这样一群可敬可爱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学术大咖、是行业专家、是教育楷模,他们追求真理、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踏实进取,为教育事业发展、社会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是值得学习的典型代表。本网即日起推出“专家风采”栏目,以展现专家们的先进事迹、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激励广大师生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强农兴农使命,奋进新时代、共铸新辉煌,以优异的成绩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永远不要讲条件,条件永远是有限的。”……在陈代文教授的同事和学生中流传着不少他的金句,在大家眼中,他是个很有智慧并充满正能量的人,但他却喜欢这样介绍自己:“我是养猪的。”他说这话时带着调侃,但更多是自豪。

咬定青山不放松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想要实现必须持之以恒,动摇则很难成功。”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向着理想一往无前,陈代文就是如此。

生在广安农村的他1979年考大学时,没填报与农牧林有关的任何专业,却被我校畜牧专业录取了。养了一辈子猪的父母非常失望,儿子读了大学竟还要继续和猪、牛、羊打交道。他们更没想到的是,陈代文在“养猪”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4年后,他又考上了我国动物营养学奠基人之一杨凤先生的研究生,再后来又成为他的博士。而正是这段时光,让他深深明白了“猪粮安天下”的重要意义,动物营养研究激发着他的探索欲和责任感,成为他希望为之许身一辈子的事业。

硕士毕业,陈代文留校成为老师的助手。在仅有十来平米的小屋里,没有请客,没有任何仪式,靠借来的床和桌子、凳子,他与妻子张克英成家了。因为工资不高,还要寄给父母,后来女儿又出生,他们的日子变得十分紧张,每一毛钱都必须掰着花。曾有好友向他借20元路费回家,他居然怎么都凑不够,这让他深感内疚和无力。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时,他只好向出国同事求助,把别人的工资代领来先用着。到现在,他家还留着一样“传家宝”,这是个小本,上面全是张克英当年一角一分小心记下的每日开支。

1994年陈代文博士毕业,这一年放眼全国博士都还是“稀有物种”,很多企业请他去“一起赚大钱”,有外资企业甚至把工资开到了每月1500美金。留在学校能拿的工资才百来元,对比之下,上万倍的差距没人会不动心,更不要说正身处窘境的穷教书匠陈代文。身边不少科研人员已纷纷“下海”,自己是去?是留?一番激烈的内心斗争后,陈代文发现自己实在舍不得离开动物营养研究事业,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研究生,更不忍心辜负恩师一次次说起“猪粮安天下”时寄予他的厚望。于是,他选择了留下来。

这一留就是30多年。经过30多年的沉潜钻研、孜孜以求,到今天,陈代文已拿下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成为了我国动物营养学界的知名专家、猪营养研究领域的重要领跑者。前不久,他又通过了四川省科技界最高荣誉——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拟奖项目(人选)公示。

回想起当年的艰难困苦,他对自己的选择“一点都不后悔”,只希望等到金婚纪念时,能和妻子去补拍一张结婚纪念照。

知责思为 当仁不让

在陈代文看来,潜心治学和关注社会不可分割,他常说:“生产上存在什么突出问题,科研工作者就有责任去研究解决。”

他曾反复算过一笔账:中国目前每年消耗的工业饲料约2亿吨,以平均值估测,其中动物吃后没被利用而浪费掉的能量,相当于1.6个三峡大坝的年发电总量。“目前我国养猪生产成本比国外要高一倍,养活5个人的粮食只能产出养活1个人的肉。”“在中美贸易摩擦前,国家每年需从国外主要是美国进口1亿吨大豆,其中大部分被猪吃了。在贸易摩擦中,大豆就成了摩擦中卡我们脖子的商品。”说起生猪养殖效率低的问题,陈代文总是扼腕叹息。今天的中国生猪养殖实际生产中,还有安全问题、肉品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都让他感到如鲠在喉,时不我待。

“要改变现状我们一刻也不能懈怠。”于是,每一天对他来说都需要争分夺秒,需要忘我投入。他曾一天赶过三趟飞机,曾几次累到晕倒;为节约时间,他尽可能把出差的航班安排在晚上;还曾为赶时间而在高速路上遭遇过车祸……

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位科技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上世纪90年代,他受邀参加一次猪饲料添加剂鉴定会。这种添加剂可大幅提高瘦肉产量,换回可观收益,深受企业和农民欢迎。当专家们对新产品投去赞赏的目光时,陈代文却泼了冷水,认为新产品存在安全危害,喂过这种添加剂的猪肉将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强烈反对通过鉴定并推广。若干年后事实证明,他当时极力反对的新产品,就是后来被公众高度关注、国家明令禁止的“瘦肉精”。

曾有一批“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涉及畜产品安全的课题找到他请他当“首席专家”,因为项目主持单位落在省科技厅,他在项目上无权无钱也无署名,但他二话不说答应了下来。此后,督促协调整个课题组的良性运转,他来担负;涉及的企业出问题,他来沟通解决;每年的总结报告和结题验收汇报材料,他来牵头全程参与,忙得不亦乐乎……最后,他代表课题组做的结题汇报得到科技部高度肯定,并请他汇总项目材料形成简报,同时提出相关工作下一步的重点。同事们打趣他,前前后后当了整整5年的“三无专家”,但他却无怨无悔。他说:“面对国家的事情,科技人员必须挺身而出,没有任何价钱好讲!

严慈相济以育人

陈代文说:“把带好学生、培养学生作为根本任务,这一点几十年没有变过。”“当个好专家、好老师,就是我的初心。”

陈代文这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刚教书那会儿吃过很多苦头。由于太紧张,他曾把两节课的内容一节课就讲完了。懊丧之余,他去听知名专家讲课,总结一节课的知识量和相关信息量各占多大比例,怎样把难的讲明白、把筒单的讲出味道。他还跑到效果不好的课堂上,分析问题所在。一到课间,就向学生反复询问教学方式是否需要改进。经历了一段焦灼,他逐渐形成独特而成熟的教学风格:注重师生互动,用幽默和智慧调动大家的课堂情绪,讲艺术、讲技巧、讲方法,注重融会贯通。他的课被学生大赞“如醍醐灌顶,如春风拂面,让人肃然起敬”。

陈代文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他第一个提出把本科生的《动物营养学》改为双语教学,用英文试卷,鼓励英文答题;他要求动物营养所的博士生要发表SCI论文才能毕业……不少学生为此发出了埋怨声,但当他们走到硕士、博士阶段,才发现英文水平在他人之上;当他们面对面对竞争时,才发现个人优势明显,有心者这才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和很多老师不同,他培养学生并不看重一时的成绩,在他看来,研究生在校期间用什么方法学到知识比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他引导学生:“数据背后的客观规律是什么?要透过现象找本质规律。”他鼓励学生:“现在成绩不如意不要着急,要看未来的预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笑说自己“最爱跟学生讲哲学”。

他视“人才”为“人”与“才”的结合体,认为“才是才能才干、创造能力,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而人是生命体、生物体,都有健康、幸福快乐的需要”。因此,他习惯从人本角度出发关心关注学生。

“要是三周没见到学生,心里会觉得空落落的,少了东西。”不管再忙,只要人在校内,他每周都和研究生们坐下来,集中讨论课题进展、推荐新论文、介绍实验情况、分享科研新收获,同时也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和精神状态。

学生黄志清读博士期间渴望出国学习,但没申请到国家资助,陈代文拿出十几万支持他,并帮他设计学习目标,把方案准备充足。回国后,他在恩师指导下研写的论文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获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有位女博士生同时遭遇科研受挫和感情危机,一度抑郁绝食不见任何人。作为导师,陈代文及时给予关心鼓励,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终于帮她走出困境,再展笑颜。

还曾有学生报考陈代文的研究生,虽然考分上了线,但因名额有限而落选。陈代文把他推荐到云南一所大学,一面亲自做他的思想工作,一面与那所大学联系,建议不收这位调剂生学费。这位学生拿不出面试的路费,陈代文又拿出500元让他顺利上了火车。

“从来没见陈老师严厉批评过谁。他对学生很严格,但都是春风化雨。”学生犯了错,他首先是自责,作为老师没有带好学生。陈代文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教好书,必须要有高深的学问,渊博的知识;要育好人,必须要有崇高的品德,一致的言行,要给学生做榜样。

人才支撑着中国生猪养殖事业的发展,无论科研还是育人,陈代文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用五到十年的时间,让我们的养猪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未来动物营养研究的中心一定在中国!”对此,他信心十足。

陈代文教授(右二)和学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