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畜牧学源于四川大学畜牧兽医系。1963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生,1998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0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1989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2007年入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及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获得A-;以畜牧学为支撑的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
师资力量雄厚,专职科研人员118人,研究生导师99人(博士生导师40人),正高级职称44人,副高级职称3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9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8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4人,天府万人计划5人。拥有1个国家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创新团队5个,省级创新团队5个。
科研平台条件实力强,2017年入选教育部111引智项目,拥有1个国家级动物类实验教学中心,1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中心,4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和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核心科研基地300余亩,有各类教学科研用房建筑约17万平方米,设施设备水平国内先进。同时与企业共建博士生工作站35个、与9个企业建立了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保障。
流动站围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科学研究。2017年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568项,其中纵向项目34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项(包括重点项目2项,优青项目2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到位科研经费约1.5亿元;发表SCI论文485篇,影响因子5.0以上23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新增“天府系列”国审畜禽新品种(系)1个。在动物营养代谢与需要、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畜禽遗传资源发掘与利用、动物繁殖及胚胎生物技术、动物安全生产、动物新品种选育与生物技术应用、数量遗传与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达国际先进。
流动站对外交流广泛。近五年,派出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访问和合作研究、出国交流人员30余人次,与国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8人,硕士研究生6人。师生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会议200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100余人次,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4次,有70余人次在国内外学术组织担任职务,并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关系。
在历经110余年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流动站始终践行和弘扬学科奠基人邱祥聘、杨凤等老一辈缔造的“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川农大精神,传承和发展他们总结形成的“奉献、协作、求实、创新”团队精神,立足国内一流,力争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成为我国畜牧创新人才培养、科学前沿问题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推广的重要基地,服务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