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士后工作 >> 流动站简介 >> 正文

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发布时间:2017-05-23 00:00:00 浏览次数: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学可以追溯到1906年,已历经百余年,历史悠久,实力雄厚。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作物遗传育种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8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作物遗传育种是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四川省重点学科。四川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分布在农学院、水稻研究所、小麦研究所和玉米研究所,涉及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大麦、马铃薯、中草药、烟草等作物。迄今已形成了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应用、作物分子遗传与育种、作物基因组研究与应用、作物生产与种植制度、作物生理与代谢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5篇,提名3篇,为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与技术支撑。目前,流动站在站博士后8人,已出站博士后24人。


学术队伍。流动站形成了一支学历、学位、知识及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学术队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四川省特别人才计划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8人。拥有正高专业技术职称60人,副高职称47人,中级职称11人。教师年龄结构科学合理,35岁以下50人,36-45岁之间54人,46-55岁之间22人,56-60岁之间7人以及60岁以上2人,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体的梯度导师群体。

平台条件。已建成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基地、教育部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际联合研究实验室、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西南作物育种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西南玉米技术创新中心、四川省川粮丰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遗传育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玉米遗传育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配有10000m2科学研究实验用房、近1.2千亩的作物育种栽培试验基地以及价值近1亿元的仪器设备,科研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才培养。流动站拥有农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植物生产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创新实验区、作物育种学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作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近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530人,博士研究生171人,博士后9人。与国外高水平院校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36名,招收外国留学生12人。申请毕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699人,分别授予博士学位122人和硕士学位577人,出站博士后10人。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2.85%。在授予学位的博士和硕士论文中,1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篇获得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4篇获得四川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业或在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在国际国内相关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os Genetics、Plant Physiology、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BMC Plant Biology、Field Crops Research、Crop Science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0.015。

科学研究。近5年,流动站完成或在研973计划、863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等国家、省级以及企业委托等科研项目350余项,总经费2.14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经费1.2亿元;省级项目150余项,经费0.75亿元;横向项目100余项,经费0.19亿元。在这些科研经费的支撑下,本流动站的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效,教师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60余篇,其中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Field Crops Research、Agronomy Journal等SCI收录论文350余篇,影响因子5.0以上SCI收录论文18篇,单篇最高他引次数48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8篇(HCP 3篇)。选育作物品种44个,其中以F优498、宜香优2115等为代表的国审新品种11个,这些品种多被列为农业部或四川省主导品种,创社会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创新的10多项技术被列为农业部或四川省主推技术,年推广5000多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获授权国家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9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4项,其中一等奖5项。